2020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国语对白刺激精品视频,亚洲激情网站,国内偷窥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行業新聞>觀豬業風云變化看豬企突飛猛進

觀豬業風云變化看豬企突飛猛進

作者: 來源:

自2006年7月在《中國畜牧獸醫報》發表《養豬業步入整理轉型期》之后,對全國養豬業發展情況更加關注,積極參與到大型規模養殖企業的建設當中,先后加盟江西正邦養殖有限公司和重慶南方金山谷農牧有限公司參與生產建設,對全國養豬業發展進行了跟蹤調研,基本跑遍了全國大部分省市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屠宰企業、活豬批發市場、白條批發市場及生豬電子交易市場,2007年來全國養豬業在市場和政府產業政策作用的主導下,規模化、標準化及產業化得到了長足發展,生豬產業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型豬企雨后春笙,生產規模越來越大。

全國母豬存欄跌宕起伏,生豬出欄起伏因素多。

全國能繁母豬存欄2006年9月底 4702萬頭,2007年12月份降至4421萬頭,2008年6月份猛增至5175萬頭,2009年7月份降到4820萬頭,2010年8 月份降到4580 萬頭,2011年12月底恢復到4929萬頭,2012年10月份再次增至5,078萬頭。全國生豬出欄2006年6.81億頭,2007年因前年高熱病及散戶退出導致全年生豬出欄減少至5.65億頭,2008年生豬出欄6.09億頭,2009年生豬出欄6.4億頭,2010年生豬出欄6.67億頭,2011年因年初冬春流行性腹瀉口蹄疫疾病及散戶又一波退出致生豬出欄略有下降全年出欄6.62億頭,2012年生豬出欄6.96億頭創歷史新高。

湖南等九省規模發展快,川渝黔豫一年不如一年。

湖南、湖北、江西、廣東、海南、云南、浙江、江蘇、遼寧等九省養殖規模發展迅速,湖南能繁母豬從2007年397萬頭到2012年6月達465萬頭,生豬出欄從2007年4816萬頭發展到2011年5576萬頭(數據來源統計口公告);湖北能繁母豬從2007年180萬頭到2009年達276萬頭,生豬出欄從2007年3790萬頭發展到2011年4180萬頭;云南能繁母豬從2007年270萬頭到2011年達361萬頭,生豬出欄從2007年3200萬頭發展到2011年4080萬頭;江蘇能繁母豬從2008年180萬頭到2012年達247萬頭,生豬出欄從2008年3000萬頭發展到2012年約4010萬頭。四川、重慶、貴州、河南等省市養豬一年不如一年,四川2007年創歷史最高紀錄年出欄生豬超1億頭,從2008年開始散戶大量退出,規模養豬受人多地少地租昂貴影響發展非常緩慢,加上汶川地震影響, 2008年生豬出欄下降到9020萬頭,2010年出欄生豬7178萬頭,2011年出欄生豬7020萬頭,到2012年出欄生豬不足6200萬頭,以每年1000萬頭的速度下降;河南規模養殖發展比不上散戶退出生豬出欄逐年減少,能繁母豬2007年存欄496萬頭到2012年下降到432萬頭,生豬出欄2007年6970萬頭到2012年降低到5870萬頭,生豬存欄從2007年5553萬頭到2012年降到4448萬頭。

魯晉桂生產起伏波動,黑冀皖養豬發展穩定。

山東省自2006年來能繁母豬存欄起伏不斷,2006年初403萬頭、6月底287萬頭、12月底344萬頭,2007年7月份前后降至最低點在 270萬頭,2008年底能繁母豬存欄恢復到 455萬頭,2009年9月底505萬頭,2010年2月底517萬頭達到最高峰,2011年底又降到423萬頭;2012年底能繁母豬存欄盡326萬頭,前一輪起伏主要是高熱病,后一輪起伏散戶退出是主因;廣西是中豬生產大省,三分之一的中豬習慣養到50-75公斤賣到廣東再育肥,受中豬行情影響生產波動不斷,表現出典型的逆勢周期,2007年3月底能繁母豬存欄243萬頭,2008年6月達最高峰307萬頭,2010年3月底282萬頭,2011年12月進入低谷僅230萬頭,2012年底恢復到291萬頭。黑龍江一直深受養殖勞動力短缺影響規模養豬發展緩慢,2008年上半年生豬出欄1150萬頭,2010年上半年出欄生豬918萬頭,2011年上半年出欄生豬880萬頭,2012年上半年出欄生豬1056萬頭,一直沒有突破2008年出欄量;安徽受土地規模及租金高流轉難度大等因素制約規模養殖發展保持適度發展,2006年生豬出欄2843萬頭,之后一直沒有突破這個數字,2012年生豬出欄略有增長達到2927萬頭,能繁母豬存欄一直保持在135萬頭左右。

粵瓊滇生豬銷區變產區,川渝黔產區成銷區。

廣東省2009年之前生豬需求量為6000萬頭左右,其中,本省生豬自給3500萬頭,每年需從外省調入生豬2500萬頭左右,從2009年廣東實施騰籠換鳥經濟戰略以后,大部分勞動密集型和重污染企業轉移到內地,結果小鳥轟跑了鳳凰沒能引入,流動人口急劇減少,豬肉消費下降,從2012年起廣東生豬開始外銷;海南省生豬需求500萬頭,自2007年出欄首次突破500萬頭,結束外調歷史開始外銷,到2012年出島生豬平均每天2000多頭;云南2007年前每年外調冷凍肉,隨著規模養殖的迅速發展,自2009年起每年外銷生豬1000多萬頭。四川在2008年前川豬走天下,2011年起隨著經濟發展川軍回鄉創業人口增加,加上養殖量逐年減少,江西、河南等外省生豬開始流入四川,2012年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年屠宰320萬頭豬,大部分來自云南、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省份,成都春源食品公司每年宰殺10萬多頭豬,40%左右來自河南;重慶梅林、華牧食品公司屠宰的生豬80%來自江西、河南;貴州由于散戶退出生豬飼養量下降豬價基本和新疆接近,2012年開始從外省調豬。

資源優勢鑄外調大省,青山泉水造活豬品牌。

湖南是全國第一大生豬外銷大省,年外銷近3000萬頭,河南排第二,河北排第三,外銷均在2000萬頭以上;外銷1000萬頭以上有湖北、山東、廣西、江西、云南、江蘇、安徽等7省,外銷500萬頭以上有遼寧、黑龍江,200萬頭以上有海南、吉林、福建;成就這些外銷大省的主要因素是生豬生產資源豐富且有優勢,湖南山坡荒地多、地下水源豐富、勞動力資源豐富,綜合飼養成本低,地理位置好東進上海南下廣州西挺川渝,河南、河北玉米原料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種養結合排污便利,綜合飼養成本低,離消費城市上海北京距離近銷售運費低,給生豬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江西活豬是全國質量最好的活豬品牌,無論上海還是深圳、廣州市場江西活豬以體型亮、出肉率高、肉質鮮紅不變色,肌肉緊湊不滴水、味道鮮美香三里著稱,活豬賣價均比其他產地活豬高三毛至五毛一斤,出口香港居全國第一。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了進好豬進優質豬,當年5月上海動檢所特批江西正邦等15家進滬證,上海肉類協會秘書長嚴桃根親自到江西督辦,要求江西多送豬送好豬,這一切主要源于江西的山山水水和敞開式飼養方式,江西的大小豬場基本上都靠青山引泉水,生豬飼養接近自然生態的環境,"聞著鳥鳴吃料,喝著泉水拉尿,聽著蛐蛐睡覺,吸著氧吧尖叫"是江西生豬飼養環境的真實寫照,除了圈養和飼料其他都接近野豬的野生生活環境。

勞資行情猛逼小散退出,大型豬企再迎大機遇。

湖南養豬散戶從2007年開始每年以99萬戶的速度減少,到2011年還存散戶243萬戶,年出欄生豬1950萬頭,占湖南省總出欄量的34.7%;四川養豬散戶每年以135萬戶的速度減少,到2011年還有散戶900多萬戶,占四川省總出欄數的40%以上;河南養豬散戶從2007年急劇下降,每年減少散戶102萬戶,到2011年還剩散戶230萬戶存欄生豬1347.1萬頭,占河南省生豬總存欄數的28%,隨著城市勞動力的進一步緊缺升值,農村勞動力進城將加劇,加上2013年的生豬行情散戶退出必然,不僅使絕大部分50頭以下的散戶退出,而且還逼使相當部分年出欄50-100頭小戶退出。過去六年隨著散戶的退出,給規模豬場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大型養豬企業如雨后春笙,溫氏從2007年出欄生豬182萬頭發展到2012年出欄750萬頭,屬全國最大,占全國總出欄量的1%有多;年出欄超過100萬頭由一家發展到七家,新增中糧、正大、正邦、牧原、雛鷹、得利斯等六家,羅牛山、龍大肉食、新五豐、湖南佳和、廣三保等五家年出欄均已超過30萬頭;長江食品、海南農墾、湖南大康、河南五豐、河南廣安、金鑼牧業、新疆天康、河南雙匯、杭州惠豐、錢江出口、廣墾畜牧等十來家年出欄均已超過20萬頭;湖北天種、四川天兆、壹號土豬、廣西永新、廣西揚翔、湖南龍華、廣西柯新源、正虹科技、蕭山永王、云南神農、汕頭德興、石家莊雙鴿、南陽實業、楊凌本香、簡陽五友、雨潤、河南諸美、河南新大、河南鑫欣、河南大用、重慶金山谷、上海黃海、上海川東等20多家年出欄均已超過10萬頭;年出欄5萬頭以上的有杭州天元、浙江加華、康達爾、廣弘控股、東進農牧、廣東衛康、山東賽博迪、光華百斯特、江西五豐、長青國貿、湖南天心、唐人神、新希望、鐵騎力士、安康陽晨、高平正易、湖北神童、湖北金林、湖北金龍、湖北盛龍、河北京安、河北吉正、河南誼發、廣西桂寧、云南惠嘉、吉林紅嘴、吉林華正、上海祥欣、天津寶迪、天津寧河、順鑫農業、北京華都等100多家;年出欄萬頭以上的豬場全國超過5000多家,比2007年翻了一番,其中萬頭豬場數量排名前三名的省市是:河南524家、湖北508家、廣東443家。未來五年隨著再一波小散的退出,大型養豬企業特別是生豬產業鏈食品品牌企業將迎來新的更大的發展機遇。

猛退猛進識時務為俊杰,數風流人物見證一五年。

自2012年10月起能繁母豬存欄已穩居5000萬頭以上,生豬產能足以滿足消費需求,加上國際豬肉價格普遍低于國內市場,即使因豬病因素供應出現波動,進口豬肉有足夠的價格優勢調劑市場;到2015年國內即將進入勞動力緊缺時代,散戶及小型規模養殖戶勢必退盡市場,屆時如果沒有把握好猛退猛進平衡,勢必引起一場新的波動,規模養豬的發展速度趕不上小散的退出速度,會出現新一輪豬價高峰;相反,規模養豬的發展速度過快于小散的退出速度,排除豬病因素的話,豬價將會長期處于低迷狀態。今后如何把握機會,避免風險,是政府和企業發展規模養豬的關鍵課題。

銷區省市如上海、天津、北京、四川、重慶、貴州、山西、新疆等及其周邊地區養豬規模還有一些的發展空間。土地規模、地下水源、勞動力、飼料原料資源相對豐富及排污壓力比較低的地區發展規模養豬還有成本優勢。兩頭在外,水源缺乏,排污壓力大,土地租金高于1000元/畝的地區政府應采取措施適當控制養殖規模,養豬企業不要再去過度擴張。

山地丘陵面積大,遍布山塘水庫,地下水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優美,氣溫氣候適宜適合敞開式飼養,交通便利,遠離城市村莊,環保壓力小的非旅游區、非水源區、非禁養區適合發展無公害和綠色生態生豬養殖,政府應當制定產業政策鼓勵補貼大力發展生態養殖,為城市提供綠色生態優質豬肉,最好同時將生態新品種豬列為國家戰略產業來發展。

養豬結合種植糧食、蔬菜、水果、林木、養魚等種養結合,糞尿自我消化,沼氣沼液自我消納的循環經濟種養模式是較為經濟的養豬模式,尤其是家庭農場,既解決了長期勞動力短缺和就業難兩難問題,還是解決土地限制和環保限制發展養豬的最佳途徑,是政府產業政策要重點鼓勵扶持發展的養豬經濟模式。

農民提供土地和勞動力,企業或合作社提供資金統一建標準豬舍、統一供應飼料、獸藥、豬苗(或種豬)、統一飼喂模式、統一銷售,農民承擔生產風險、企業或合作社承擔市場風險的公司+農戶模式,或合作社模式,或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既解決了土地、資金、技術、市場、排污、勞動力問題,又可保證食品安全問題,還可直接跟屠宰或代宰市場對接,統一品種和上市規格細分活豬市場,打造活豬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賣價,減少流通中間環節,增加經濟效益。這是適合國內目前解決大規模生產和食品安全問題的生產組織模式,政府應該制定產業政策支持有品牌的公司+農戶或合作社的發展。

2015年將是中國人口紅利的分界線,進入一五年即進入勞動力緊缺時代,按我們現有的生產模式,發展規模養豬最緊缺不是土地也不是水源,將是勞動力。現在養豬的勞動力成本是8%,到一五年將翻番,而且勞動力緊缺。未來規模養豬發展的關鍵是解決勞動力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不好,規模豬場也難以為繼。新建萬頭以上豬場必須是機械化自動化程度比較高豬場,一個萬頭豬場人力不能超過10人。老豬場能夠改造的盡快改造,不能改造的要盡可能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不斷提高飼養員的生產技術水平和工資待遇,做到勞資雙贏,以保持規模養豬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