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飼料市場空間仍然巨大—專訪雙胞胎集團董事長鮑洪星
編者按:目前,生豬規模化程度加速,但也面臨諸多瓶頸的嚴峻挑戰,通過整個產業鏈源頭的飼料環節來提升生產效率、保證食品安全,業已成為業內的共識。越來越多的重心轉移到飼料環節,以期通過飼料帶動整個生豬養殖的突破。
雙胞胎集團自創立以來,專注于豬飼料,以快速遞增式發展的模式異軍突起,現已成為中國飼料生產企業的領軍者,在業內形成了獨特的“雙胞胎現象”。本刊特此專訪雙胞胎集團董事長鮑洪星先生,希望他對飼料和生豬養殖的行業理解可以引發大家的思考和交流。
生豬養殖的中國元素
《國際畜牧》:針對中國的生豬養殖模式,目前存在不少爭議。中國應該完全照搬美國的一體化規模養殖模式,還是歐洲的中小型家庭農場模式,哪種更適合中國的國情?
鮑洪星:中國的生豬養殖模式,我認為既不同于美國的一體化規模化養殖,也會區別于歐洲的中小型家庭農場,而是介于兩者之間更為合理。這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進程,中國的生豬養殖模式未來會進入二極分化。
一極是有實力的大企業,以連鎖的形式興辦一定規模的豬場,他們的優勢是實力雄厚、標準化、可復制,抵御豬價波動、疫病影響等風險的能力強。
另一極是適度規模的家庭式養豬場,也就是農村里以“夫妻店+1個工人”的形式,3個人照管100多頭母豬。他們利用自家的土地,夫妻倆明確分工,施行精細化管理,選擇性價比最高的飼料,可以責任心極強地精心呵護豬場。
《國際畜牧》:您在“國際玉米產業大會”的演講中指出,豬飼料的發展是跟隨養殖結構的變化而變化的。可否具體闡述一下?
鮑洪星:隨著養豬模式的演變,對飼料需求的變化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是有實力的大企業集團進軍養豬業。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種養豬的大企業尋找飼料供應的合作伙伴,必然是找“門當戶對”的規模集團,成為他們 豬場的一個生產車間,而飼料企業也必然是心態平和,告別“暴利”的誘惑,只賺取加工費,靠規模和質量的驅動,持續穩定地謀求企業的長遠發展。
二是家庭豬場模式的養殖戶。他們以前普遍存在一種心態,擔心飼料公司會攫取他們豬場的利潤,于是就自己搞副業——自配料。隨著近年來勞動力成本 的上升、飼料原料價格的暴漲,養殖成本大幅增加,養豬能否賺錢的主要矛盾,由從前單一的關注飼料,轉向欄舍條件的改善、母豬產仔數量、仔豬存活率、疫病防 治等問題。通過多年的實際操作,他們發現,大型飼料集團生產的飼料,由于是規模采購、大批量生產,不僅價格公道,只賺點他們的加工費,而且質量持續穩定, 各類營養指數都能達標。而自己搞自配料生產,原料沒有正規檢測、生產過程粗制濫造、霉菌毒素無法控制。因此,絕大多數的家庭養豬場也都開始轉向規模化、專 業化的飼料集團,然后自己全副身心地搞好正業——一心一意致力于養好豬。
《國際畜牧》:去年國際飼料原料的大幅上漲,給國內飼料產業及生豬養殖業帶來巨大影響。您如何理解這種波動性?雙胞胎專注于豬飼料,是否考慮過進行替代性原料的開發?
鮑洪星:目前的現狀是,從數量上看,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大養豬國,對飼料的需求也是世界第一,但我們的原料仍有一定比重需要依賴國外進口。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原料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貿易實現平衡。不可能國際上原料漲價,國內不漲,這種價格波動是市場規律在發揮作用。
雙胞胎做高檔料,一直以來所使用的原料一定是最好的。因為原料不好,就不可能生產出好的飼料,所以,當國內原料不能滿足我們生產需求時,我們也 會進口一些原料。例如,我們的魚粉一直以來就是直接訂外盤。今年我們的銷量預計在900萬噸左右,所需玉米大概是600萬噸,玉米用量在中國算是數一數二 的。按照這個玉米用量的速度發展,優質玉米的用量很有可能會出現不足,所以對于替代性原料的開發,我們的確有過考慮,也做過一些準備和嘗試,至于將來是不 是會進行大規模的替代,還要看今后原料的發展狀況。
《國際畜牧》:生豬規模化養殖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如何控制到一個合理的總量?飼料發展與生豬養殖之間是否也有一個平衡度和飽和度的問題要考慮?
鮑洪星:中國養殖規模化是大勢所趨,但這個規模化必須是適度的。這個“度”,不僅是指養殖的規模要適度,而 且應該通過提高質量來控制數量。以母豬為例,現在國內的母豬平均一胎生產13只左右的仔豬,這在國際上屬于低水平。如果我們能夠提高4、5頭仔豬的生產 量,那么母豬的頭數就可以減少1/3;現在中國仔豬的成活率也比較低,如果母豬生產的20頭仔豬能夠全部成活,那么母豬的頭數至少還可以再減少1/3。 100頭母豬能夠養出200頭母豬的效益來,這就是控制了量。
這個“度”還體現在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上。中國的土地資源非常緊張,因此,有限度的規模化就是一種解決辦法,如前面提到的家庭養豬場模式, “夫妻+1個工人”,就能實現養100頭母豬的規模,而且規范的家庭豬場對環境的污染比那種粗放型的散養要小得多,也更容易監管。
飼料發展與生豬養殖的確存在一個平衡度和飽和度的問題,但現在還沒到這個時候。因為現在各個飼料企業的主要對手還在做自配料,當前打擊自配料還 是主旋律。等到自配料差不多退出市場了,飼料行業的發展才真正走向一個大整合的階段,此時那些小企業肯定要被沖擊掉,然后我們再去審視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 和飽和度問題。
提升養殖效率是食品安全的根本
《國際畜牧》:近年來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很多事故的原因最后都可追溯到產業鏈的源頭,包括飼料環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如何避免?
鮑洪星:食品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飼料環節,主要表現為飼料中非法添加一些違規藥品,但這種現象多存在自配料生產中,正規的飼料企業很少有這種行為。
2012年施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以來,對自配料的打擊力度更大了,也很好地體現了監管部門的決心,我們也表示歡迎。我覺得,要杜絕 由于飼料帶來的食品安全事故,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兩頭,一是飼料企業本身要嚴格自律,不能為了蠅頭小利去做違法的事情;二是養殖戶要有這個意識,使用違規添 加劑就是違法的行為。建議養殖戶還是使用商品全價料,不管是不是我們雙胞胎的飼料,只要是正規的、專業的飼料企業生產的,這樣的全價料基本上都比較可靠。
《國際畜牧》:從去年至今,生豬養殖戶一直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通過飼料來提升生豬的養殖效率日益重要。雙胞胎的飼料研發理念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幫助養殖戶提高生產效率?
鮑洪星:雙胞胎飼料的研發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豬吃好住好。以我們新推出的“640養豬模式”為例,它是 基于現在高病原的環境下推出來的,讓養殖戶從斷奶的乳豬就開始養好,增強乳豬的抗病能力。我們深知,養殖戶的最大損失就是出現病死豬。因此,在仔豬階段, 完善腸道、健全免疫系統,這對提高仔豬的成活率非常重要。只有前期腸道發育好了,對飼料的吸收能力就會更強,身體免疫系統也就越好。
養殖戶要提高利潤,就要降低成本,自繁自養的成本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飼料成本,二是人力成本。雙胞胎在降低這兩方面的成本上做了很多努力。首 先,我們的飼料價格幾乎是貼著地皮走的,利潤很低;其次,利用我們的研發成果,我們的飼料料肉比也很低,可用最少的飼料長最多的豬肉;再次,我們研發出了 簡單易學的養豬模式,像“553母豬模式”、“640模式”等,都為農民提供了最高效的科學養殖方法;最后,我們大力推料槽,通過使用料槽來節省人力成 本。不夸張的說,100頭母豬的豬場,如果使用料槽,3個人完全足夠,至少可以省下4、5個人的成本。
做深主業,強化核心
《國際畜牧》:雙胞胎集團發展剛好十年,每年以50%的速度穩定增長令業內驚訝。去年公司銷量700萬噸,今年的目標是1000萬噸。按照今年的發展態勢,能否順利實現這個目標?
鮑洪星:今年我們的確想做1000萬噸,但上半年行情不好,只完成380萬噸。正常情況下,上下半年是四六開,估計今年完成1000萬噸有點難度,應該能完成900萬噸。基于今年市場的整體行情,就豬飼料整個領域而言,能完成900萬噸,這樣的增幅我們認為還是可以的。
《國際畜牧》:目前生豬養殖業流行全產業鏈擴張。雙胞胎已是中國500強企業,仍然專注于豬飼料,似乎并不像有些龍頭企業那么熱衷于產業鏈的拓展。您對產業鏈經營是怎么理解的?
鮑洪星:我們并不是不想拓展產業鏈,很多大型農牧企業的上下游產業鏈非常完善,抗風險能力也很強。但是,我 一直認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雙胞胎現在雖然已經是豬飼料的全國第一,但距離世界第一還很遠。而且就單從國內市場來說,6億頭豬的市場,3頭豬消耗1噸 飼料(把濃縮料、預混料全部折算成商品料),中國有2億噸的豬飼料需求,這個空間非常巨大。2億噸的市場規模,我們如果做2500萬噸,也才12.5%的 份額。光是豬飼料我們擅長的這一塊市場還沒做深做透,為什么還要分散精力去做其他產業呢?
當然,現在不做,并不表示將來我們也不做產業鏈擴張。未來我們的產業鏈經營肯定是圍繞豬飼料來布局,但豬飼料這個拳頭產品硬不硬,地位穩不穩,會對產業鏈有直接影響。所以,我的想法是,先把豬飼料做到無可替代,有了核心競爭力,再去嘗試布局全產業鏈擴張。